到2030年為止,人類將會有50%的工作被取代,未來醫學知識半衰期(知識價值的持續性)只有45年、物理學知識是10年、工程學知識(包括計算機)只有兩年、而網際網路領域知識可能不到一年時。回到教育場域,學校究竟要教什麼?而孩子又要學什麼、如何學?才能夠迎向充滿「不確定」的未來世界?答案可能很另類(意想不到),就是:「讓孩子的天賦『自由』」,也就是「做最好的『自己』」,學校協助他們找到自我存在價值(今週刊,2017)。因此,未來教育具備多元、創新包括:保有好奇心、深化探索力,善用新科技或營造真實情境,提供跨領域、生活化學習、脈絡化統整,強調溝通表達、深化團隊合作,以及整合資源與力量,這將會是未來教育新樣貌。
過去教育工學模式將教育視為產出歷程,強調一致性、標準化,未來的教育則要協助探索,回歸自我,深化適性、彰顯差異、豐富與世界連結。
國民中學位於中等教育「承先啟後」階段,透過課程教學,探索自我、發掘潛能、奠定基礎,學校扮演著協助每個孩子「適性發展」、「進路選擇」、「適應未來」和「創造未來」的重要角色。期盼每個孩子在各種探索過程中,讓潛藏和蘊涵的「特質」與「特性」都能被看見、被欣賞、被發掘,讓「未來」透過你而來臨(唐鳳,2018)。
透過未來力教育理念,體現「適應未來能力」和「創造未來動力」的「核心能力」。能力是指完成一定活動本領,是一種個人心理特徵,包括:「專業知識」、「執行能力」(執行、處理事物方法與經驗)和「反思能力」(學習、反省檢討的能力)等;動力則是說明結構部分間的運作關係、改變方式、互動型態、反應形式。透過核心能力,建構出「自主共學、表達溝通、關懷實踐、反思創新」的「學生圖像」,進一步發展體現能力之「專業知識」的學習力課程、表達力課程,「執行能力」的實踐力課程(探究實作)和「反思能力」的探索力課程(反思、超越、創新)。另以,學習力、表達力、實踐力、探索力等課程實施線性歷程與課程間回饋運作關係,培育「軟實力」之學習力、表達力課程和強調「硬實力」之實踐力、探索力等課程間改變方式和互動型態,體現創造動力的核心能力。
是以,南榮國中將以「未來力教育」作為實驗教育理念,深化強調「自主共學、表達溝通、關懷實踐、反思創新」的學生圖像,和與理念相符應的「適應未來能力」和「創造未來動力」核心能力,並透過「核心課程」和「培力課程」的課程結構,發展出體現「未來力教育」理念的「學習力」、「表達力」、「實踐力」和「探索力」等四大課程架構,彰顯實驗教育豐富深層意涵。實驗教育理念、學生圖像、核心能力、課程結構與課程架構如圖一實驗教育計畫架構所示:
鄭同僚教授強調優質師資培訓,是攸關實驗教育成敗的重要因素。是以,檢視實驗教育師資培育現況,或許能為實驗教育師資培育找尋可能的解方。目前政大自2018年起由「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」辦理「體制外」師資培育,而國北教大教育系自109學年(2020年)度起,成立全台第一個「體制內」實驗教育師資培育管道(實驗教育學分學程),推動優秀實驗教育師資培育,並提供實驗教育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管道,健全與落實實驗教育之發展。
進一步分析,實驗教育三法雖鬆綁師資來源與條件的法律規定,賦予學校更多自由與更大的責任(詹志禹,2017),但現況似乎是目前「實驗教育所需多元師資,呈現求過於供情形,來不及培育」(林錫恩、范熾文、石啟宏,2018,頁138)。究竟該如何培育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師資?而實驗教育師資培育的「美」和「好」又在哪兒?
就師資培育學理和教師專業發展實務經驗而言,單靠師資職前培育係無法成就教師生涯與專業發展。儘管,職前師資培育系統是目前社會公認培育優秀師資的第一個重要階段,但教師職涯之路漫長,教育場域所需專業發展與成長更相形重要和迫切。是以,學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和運作,更能彰顯在教育情境和場域中,建構並提供浸淫於「組織文化」、「學校氛圍」、「型塑共識」和「專業發展」的優質情境與專業組織,並藉由「自主學習獨立研究」、「團隊合作行動研究」、「專業對話課程發展」和「協力同行超越創新」等方式,深化理念與實務間的辯證,豐盈職前師資培育和在職專業發展兩者間的視域交融,其學習效果遠勝於職前培育發生1+1﹥2的加乘效果。是以,辦理實驗教育學校的師資培育和專業發展,應採實驗教育師資職前培育與在職專業成長兼融並蓄途徑。